刘银春与他的贺兰石雕世界
专注雕刻的刘银春。
贺兰石雕作品《山海情》。
贺兰石雕《山海情》细部。
近日,银川市公示了2025年度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名单,永宁县文联申报的两部民间艺术类作品入选。刘银春的贺兰石雕《山海情》即是其一。作为永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,刘银春以一把刻刀、一双巧手,将发生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的脱贫故事生动刻绘于贺兰石上,用雕刻技艺展现出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。
创作缘起与作品内涵
《山海情》是一件以贺兰石为原料的大型摆件作品,以宁夏西海固人民的脱贫故事为蓝本,展现了在闽宁协作的对口帮扶下,移民将“干沙滩”建设成“金沙滩”的奋斗历程。作品通过移民搬迁、产业探索、克服困难等场景的细腻刻画,深刻体现了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成果,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。
刘银春在谈到这一作品的创作初衷时说:“2024年10月我就有了这个想法,想通过贺兰石雕反映闽宁镇的变化。从去年年底起,我开始找石头、构思、设计制作。”贺兰石的自然色彩丰富,有深紫、豆绿等多种色调,刘银春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纹理,通过浮雕、镂空雕、圆雕等多种技法,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融合,使作品既具观赏性,又富含文化底蕴。
在作品《山海情》中,他不仅采用了贺兰石雕的传统工艺,还吸收了国内其他地区雕刻艺术的精华,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。“2023年我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文房四宝用品制作大赛,接触到安徽、广东、河北等地的雕刻技艺,大大开阔了眼界。所以在这次创作中,我进行了大胆创新和融合。”刘银春说。
精雕细琢的创作过程
在创作《山海情》这件大型贺兰石雕作品时,刘银春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制作过程。他回忆道:“创作这件作品最辛苦的就是凿大型的阶段。因为石头个体较大,工程量浩大,仅这一环节就花费了好几个月时间。”创作伊始,刘银春需要先根据石材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构思,确定作品的整体结构和构图层次。然后用锤子和凿子一点点凿出大轮廓,这是一个既费力气又耗时间的创作阶段。
这一步工序之后,刘银春开始进行细节勾勒。他先用铅笔在石面上细致描绘出各个元素的分布:远景的贺兰山,中景的闽宁镇民居,近处的葡萄园、枸杞园,以及人物活动场景。接着,运用不同的雕刻技法进行精细刻画——用深浮雕表现贺兰山的雄浑气势,用浅浮雕展现村居的质朴风貌,用圆雕塑造葡萄枸杞的鲜活形态,用线刻勾勒出云纹的飘逸灵动。
最为精妙的是对石眼的巧妙运用。刘银春巧妙利用石材上的每一个石眼,将其精心设计成屋舍的灯光和公鸡的眼睛等,使这些天然印记成为点睛之笔。
雕刻完成后,进入更加需要耐心的打磨阶段。首遍打磨,去除刀痕和表面的粗糙,二次、三次打磨,使石面逐渐光滑,最后一道精磨,让石面呈现出温润如玉的质感。最后进行上蜡和配底座,使作品更加完美动人。整个制作过程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,每一道工序都见证着传统技艺的精益求精。
充满艰辛的学艺路
1990年,刘银春生于银川市永宁县,小时候因一场意外,右腿骨折,后被诊断为先天右腿骨壁薄,只能依靠拐杖行走。他曾经历过灰暗的时光,但最终选择以技能改变命运。2009年,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下,他开始学习贺兰石雕技艺。
“最开始接触贺兰石雕刻时,我很茫然,参加培训后才知道这门技艺的厚重。”刘银春介绍,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,包括修坯、清底凿型、精雕打磨、复蜡等许多道工序。对初学者而言,雕刻不仅考验绘画功底,更考验手腕的力量和人的耐心。刘银春坦言:“刚开始进步得特别慢,为了提升技艺,我每天下课都拿着笔和画本反复练习。”
刻刀在手里握久了,常常把指头磨伤出血,但他从未放弃。靠着坚持不懈的努力,逐渐掌握了贺兰石雕的技法,并融合端砚雕刻等艺术手法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2015年,刘银春荣获永宁县“自强模范”荣誉称号,2023年被评为“全国文房四宝技术能手”。他的作品多次获奖,包括2019年宁夏工艺美术学会金奖、2022年银川市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等。如今,他不仅是宁夏工艺美术大师、永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,更是许多残疾人工匠的引路人。
用匠心奏响人生乐章
除了个人创作,刘银春还积极投身于贺兰石雕的传承事业。他与自治区残联合作,开办贺兰砚制作技艺培训班,四年来培训了240余名残疾人,其中十多人已能独立完成雕刻。“有了技术才能自力更生,真正自立起来。”刘银春说,“我希望帮助更多残疾人朋友从挫折中走出来,重拾生活的信心。”刘银春常在培训课上分享自己的学艺经历与感悟,“掌握一门技艺,不仅能够自立,更能找到人生的价值。”
如今,刘银春的雕刻人生还在路上,正如他所说:“雕刻不仅是技艺,更是一种表达。每一刀下去,都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希望。”(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